正在阅读:

山东城市观察丨把机器人“国赛”请到家里,济南凭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丨把机器人“国赛”请到家里,济南凭什么?

目前,济南已集聚机器人相关企业113家,核心产业规模达150亿元,占据山东省近半市场份额。

文丨孟宝乐

9月27日,全国机器人领域的聚光灯再次投向济南。

第七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此开幕,来自全国顶尖高校的325支研究生团队齐聚泉城,展开技术与创意的智慧交锋。

这场被誉为“机器人界国赛”的盛会,不仅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竞技舞台,更成为济南机器人产业与全国顶尖创新力量深度对话的关键桥梁。

大赛搭台,产业唱戏。对济南而言,这既是一次实力与机遇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链接全国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共拓产业新蓝海的战略起点。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场国赛,照见一座城的产业底气

办好一场赛,利好一座城。一场“国字号”大赛花落谁家,从来不是偶然,其背后是一座城市产业实力的综合体现。

许多人记住济南,源于今年8月“行者泰山”那条断臂后仍坚持奔跑的视频。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这款由济南优宝特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在跌倒后瞬间自主调整姿态,以3米/秒的速度顽强完成比赛,成为全场焦点。

最终,“行者泰山”在那场赛事中交出100米表演赛冠军、4×100米接力季军的成绩单。

作为济南唯一参赛的企业,优宝特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机器人巨头同台竞技而不落下风,一举刷新了外界对济南机器人产业的认知。

事实上,不只是优宝特。目前,济南已建立起一支覆盖多项细分领域的“机器人产业军团”——

亚历山大自主研发的机器人通用操作系统“句芒”,打破上下游割裂的产业瓶颈,是当前国内唯一实现多行业规模化落地的国产系统;德晟机器人推出的螺纹丝扣自动检测机器人,实现微米级精密测量,成功填补全球行业空白;兰剑智能打造的蜘蛛侠料箱智能仓储系统,每小时可处理100至1000箱货物,效率令人惊叹……

此外,奥太电气、科亚电子、浪潮智能终端等企业亦在各自领域站稳脚跟,形成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

翻开济南机器人产业图谱,一组数据足以彰显其底气:全市已集聚相关企业113家,核心产业规模达150亿元,占据山东省近半市场份额。

更关键的是,一条覆盖上游核心零部件至下游系统集成的自主产业链已初步成型,本土配套率从2020年的35%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78%。

支撑这条产业链蓬勃发展的,是济南深厚的产业基因。作为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与首批中国软件名城,济南拥有30余万软件从业人员,其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更是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同时,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双区叠加”之地,济南总算力规模达5237P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高达87.8%,为机器人算法的持续迭代提供了强大的“超级大脑”。

硬件制造、软件支撑、算力赋能,共同构筑起济南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丰沃土壤,让这座城市在大赛选择的背后,展现出不容小觑的硬实力。

图片来源:摄图网

精准破局,产业高地强势崛起

人们不禁要问,一座老牌工业城市,如何在机器人这条新赛道上实现突围?

从十年前机器人企业屈指可数,到如今能与北上深杭同台竞技,济南的崛起,靠的正是政策精准滴灌与场景深度赋能的组合拳。

在政策端,济南将机器人产业纳入全市13条标志性产业链重点培育,构建起“顶层设计—资金支持—园区承载”的完整政策体系。

从《机器人产业链突破发展工作方案》《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到拟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再到山东(济南)具身智能港的落地,每一步都精准对接产业痛点。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济南独创的“三张清单”机制,通过梳理87个需求场景、28个供给方案和56个匹配案例,精准对接制造业、医疗、农业等11个领域,推动实验室技术加速走向市场产品。

在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ALC条板安装机器人通过“三张清单”匹配落地,实现零安全事故,施工效率较人工提升40%;银河实验农场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借助“四情监测”系统,使农药使用率大大降低。这些案例,正是需求牵引供给的生动实践。

产学研协同为产业注入创新活水。作为本届大赛承办方之一,山东建筑大学在建筑特种机器人领域成果丰硕,近三年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在多轴高速机器人、专用机器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控制系统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部分技术已经与行业展开推广应用。

此外,国网智能与山东大学共建实验室,研发的500千伏变压器内检机器人打破国外垄断,检测效率提升3倍。数智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90家单位资源,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目前,济南机器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18.7%,高出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这种创新不止步的氛围,推动济南在人形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塑造出独特的产业竞争力。

图片来源:界面山东

引大赛活水,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对济南而言,这场大赛的价值远不止于“办一场活动”,更是一场“借赛聚智、以赛兴产”的生动实践。

在人才维度,大赛成为济南吸引青年人才的窗口。开幕式上发布的《机器人产业紧缺人才目录》,如同一张“寻宝图”,精准标注算法工程师、机械设计专家等紧缺岗位。同时大赛组织30家企业参与双选会,提供200余个岗位,吸引近千名研究生参与,54支团队表达了合作意向。

要知道,济南已连续3年每年新增青年人才超15万,连续3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而大赛带来的顶尖研究生群体,将进一步充实这座城市的人才储备库。

在技术维度,赛事成为产业技术迭代的加速器。“揭榜挂帅”专项赛中,中建八局提出的建筑天花板剔凿打磨难题被高校团队攻克,相关技术有望直接落地济南建筑机器人企业;参赛项目中的人形机器人步态控制、工业机器人柔性操作等前沿技术,已与优宝特、兰剑智能等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一批关键技术将快步走向产业化。

在产业维度,配套活动成为产业链协同的纽带。大赛期间,济南同步启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发展对接交流会、人才双选会、技术需求洽谈会、城市文化研学交流等多场活动,有力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以赛引才、以赛促研、以赛兴业,这场国家级赛事不仅搭建了产学研对接的桥梁,更源源不断为“济南造”机器人注入高端攀升的活水,开启产业增值新篇章。

图片来源:摄图网

当前,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黄金时代。研究机构预测,“十五五”时期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4000亿元,并稳居全球市场规模首位。

根据《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济南被明确为全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四大高地之一,重点布局重载工业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方向。

济南的雄心不止于此。这座城市正全力构建“六有”产业生态圈——有人才、有技术、有产品、有场景、有应用、有载体,目标直指“黄河流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

一场大赛,是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一个全新起点。未来,随着50亿元产业基金落地、机器人产业联盟资源加速流动、更多“行者泰山”走出实验室,济南将在机器人产业的澎湃浪潮中全速进击。

大赛终会落幕,但济南机器人产业的新征程,风正劲,帆高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城市观察丨把机器人“国赛”请到家里,济南凭什么?

目前,济南已集聚机器人相关企业113家,核心产业规模达150亿元,占据山东省近半市场份额。

文丨孟宝乐

9月27日,全国机器人领域的聚光灯再次投向济南。

第七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此开幕,来自全国顶尖高校的325支研究生团队齐聚泉城,展开技术与创意的智慧交锋。

这场被誉为“机器人界国赛”的盛会,不仅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竞技舞台,更成为济南机器人产业与全国顶尖创新力量深度对话的关键桥梁。

大赛搭台,产业唱戏。对济南而言,这既是一次实力与机遇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链接全国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共拓产业新蓝海的战略起点。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场国赛,照见一座城的产业底气

办好一场赛,利好一座城。一场“国字号”大赛花落谁家,从来不是偶然,其背后是一座城市产业实力的综合体现。

许多人记住济南,源于今年8月“行者泰山”那条断臂后仍坚持奔跑的视频。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这款由济南优宝特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在跌倒后瞬间自主调整姿态,以3米/秒的速度顽强完成比赛,成为全场焦点。

最终,“行者泰山”在那场赛事中交出100米表演赛冠军、4×100米接力季军的成绩单。

作为济南唯一参赛的企业,优宝特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机器人巨头同台竞技而不落下风,一举刷新了外界对济南机器人产业的认知。

事实上,不只是优宝特。目前,济南已建立起一支覆盖多项细分领域的“机器人产业军团”——

亚历山大自主研发的机器人通用操作系统“句芒”,打破上下游割裂的产业瓶颈,是当前国内唯一实现多行业规模化落地的国产系统;德晟机器人推出的螺纹丝扣自动检测机器人,实现微米级精密测量,成功填补全球行业空白;兰剑智能打造的蜘蛛侠料箱智能仓储系统,每小时可处理100至1000箱货物,效率令人惊叹……

此外,奥太电气、科亚电子、浪潮智能终端等企业亦在各自领域站稳脚跟,形成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

翻开济南机器人产业图谱,一组数据足以彰显其底气:全市已集聚相关企业113家,核心产业规模达150亿元,占据山东省近半市场份额。

更关键的是,一条覆盖上游核心零部件至下游系统集成的自主产业链已初步成型,本土配套率从2020年的35%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78%。

支撑这条产业链蓬勃发展的,是济南深厚的产业基因。作为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与首批中国软件名城,济南拥有30余万软件从业人员,其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更是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同时,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双区叠加”之地,济南总算力规模达5237P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高达87.8%,为机器人算法的持续迭代提供了强大的“超级大脑”。

硬件制造、软件支撑、算力赋能,共同构筑起济南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丰沃土壤,让这座城市在大赛选择的背后,展现出不容小觑的硬实力。

图片来源:摄图网

精准破局,产业高地强势崛起

人们不禁要问,一座老牌工业城市,如何在机器人这条新赛道上实现突围?

从十年前机器人企业屈指可数,到如今能与北上深杭同台竞技,济南的崛起,靠的正是政策精准滴灌与场景深度赋能的组合拳。

在政策端,济南将机器人产业纳入全市13条标志性产业链重点培育,构建起“顶层设计—资金支持—园区承载”的完整政策体系。

从《机器人产业链突破发展工作方案》《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到拟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再到山东(济南)具身智能港的落地,每一步都精准对接产业痛点。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济南独创的“三张清单”机制,通过梳理87个需求场景、28个供给方案和56个匹配案例,精准对接制造业、医疗、农业等11个领域,推动实验室技术加速走向市场产品。

在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ALC条板安装机器人通过“三张清单”匹配落地,实现零安全事故,施工效率较人工提升40%;银河实验农场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借助“四情监测”系统,使农药使用率大大降低。这些案例,正是需求牵引供给的生动实践。

产学研协同为产业注入创新活水。作为本届大赛承办方之一,山东建筑大学在建筑特种机器人领域成果丰硕,近三年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在多轴高速机器人、专用机器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控制系统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部分技术已经与行业展开推广应用。

此外,国网智能与山东大学共建实验室,研发的500千伏变压器内检机器人打破国外垄断,检测效率提升3倍。数智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90家单位资源,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目前,济南机器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18.7%,高出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这种创新不止步的氛围,推动济南在人形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塑造出独特的产业竞争力。

图片来源:界面山东

引大赛活水,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对济南而言,这场大赛的价值远不止于“办一场活动”,更是一场“借赛聚智、以赛兴产”的生动实践。

在人才维度,大赛成为济南吸引青年人才的窗口。开幕式上发布的《机器人产业紧缺人才目录》,如同一张“寻宝图”,精准标注算法工程师、机械设计专家等紧缺岗位。同时大赛组织30家企业参与双选会,提供200余个岗位,吸引近千名研究生参与,54支团队表达了合作意向。

要知道,济南已连续3年每年新增青年人才超15万,连续3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而大赛带来的顶尖研究生群体,将进一步充实这座城市的人才储备库。

在技术维度,赛事成为产业技术迭代的加速器。“揭榜挂帅”专项赛中,中建八局提出的建筑天花板剔凿打磨难题被高校团队攻克,相关技术有望直接落地济南建筑机器人企业;参赛项目中的人形机器人步态控制、工业机器人柔性操作等前沿技术,已与优宝特、兰剑智能等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一批关键技术将快步走向产业化。

在产业维度,配套活动成为产业链协同的纽带。大赛期间,济南同步启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发展对接交流会、人才双选会、技术需求洽谈会、城市文化研学交流等多场活动,有力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以赛引才、以赛促研、以赛兴业,这场国家级赛事不仅搭建了产学研对接的桥梁,更源源不断为“济南造”机器人注入高端攀升的活水,开启产业增值新篇章。

图片来源:摄图网

当前,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黄金时代。研究机构预测,“十五五”时期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4000亿元,并稳居全球市场规模首位。

根据《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济南被明确为全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四大高地之一,重点布局重载工业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方向。

济南的雄心不止于此。这座城市正全力构建“六有”产业生态圈——有人才、有技术、有产品、有场景、有应用、有载体,目标直指“黄河流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

一场大赛,是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一个全新起点。未来,随着50亿元产业基金落地、机器人产业联盟资源加速流动、更多“行者泰山”走出实验室,济南将在机器人产业的澎湃浪潮中全速进击。

大赛终会落幕,但济南机器人产业的新征程,风正劲,帆高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